[1]周亚金.“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5):9-15.
点击复制

“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分享到: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2096-3262/CN:32-1872/C]

卷:
41
期数:
2024年05期
页码:
9-15
栏目:
出版日期:
2024-09-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周亚金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第二个结合”
分类号:
D616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两个结合”命题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为“两个结合”的提出和推进提供了充分的学理支撑。“两个结合”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推进“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从“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看,“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拓展和深化,“两个结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保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根本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蒋积伟.邝摩汉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运用[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03.
[2]姜春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主体”问题探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
[3]李小京.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6.
[4]姚庐清.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普世价值”的区别[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3.
[5]孙洲.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信的提升[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7.
[6]李淮州.新儒家思潮的政治观及其意识形态批判[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15.
[7]鲁宝.作为历史发生学的“回溯-前进法”:从马克思到萨特[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1):17.
[8]廖雨声.感知、技术与解放——本雅明马克思主义审美感知政治学探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4):91.
[9]汪大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进路[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3):6.

备注/Memo

备注/Memo:
202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绿色生产力的理论阐释与推进路径研究”(2024YJS108)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