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脱贫攻坚后中西部乡村防止返贫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2026 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中国的战略目标将转向实现共同富裕,中西部乡村是工作重点。对于中国中西部乡村来说,脱贫攻坚后仍存在文化性返贫、规模性返贫与差距性返贫等风险,其中既有工业化、现代化演进的规律因素,也有城乡二元体制及文化生活相对停滞的因素。中西部乡村不进则退,只有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有效防止返贫。实现中西部乡村的共同富裕,需要推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需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推动乡村文化再创新。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1 8 0 张传文1,张劲松2 推动共同富裕与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2021 共同富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目标,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期盼与诉求。美好生活是全体人民孜孜以求的生活图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推动共同富裕与实现美好生活是一个相融相生、逻辑延展、内在同构的有机统一体,具有高度的依存性和关联性。从历史进程看,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历程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贯穿着共同富裕的主线;从内在关联看,共同富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和内在要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一步;从价值指向看,推动共同富裕与实现美好生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9 15 0 黄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与当代价值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1021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基调是批判。在多数语境中,马克思是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单一内涵的术语,而是具有多维特性:既凸显了否定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维度,也蕴含着阐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构维度,还强调了在唯物史观视域内定位中性意识形态的一般维度。系统地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维度,可以使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16 22 0 王庆超 曼德尔对决定论的长波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基于批判实在论的视角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100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曼德尔提出了一种非对称、非决定论的长波理论,超越了康德拉季耶夫与熊彼特的长波理论。曼德尔长波理论的优越性体现为:注重历史时间性,注重机制与行动的交互作用,而批判实在论哲学从制度(结构)与能动的互动,多重因果机制、历史时间性等方面为曼德尔的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23 29 0 赵华 低碳消费者行为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推拉锚定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111027 引导消费者的传统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转移,激发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推拉锚定模型作为研究框架,引入环境问题感知、经济成本、替代吸引力、低碳消费政策、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转移意愿和低碳消费行为9个研究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行为向低碳消费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环境问题感知、低碳产品替代吸引力、低碳消费政策、消费者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消费者低碳消费转移意愿和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政府及相关决策者可通过培养低碳消费意识、提升低碳消费吸引力、积极引导低碳消费、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等举措推进低碳消费。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30 36 0 邵举平1,储弋菲1,匡圆圆1,孙延安2 财政教育投入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0025 基于2001—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财政教育投入的影响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讨财政教育投入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教育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影响,增加财政教育投入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财政教育投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本是财政教育投入影响产业结构的中介变量;产业结构优化越高的城市,财政教育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正向促进作用越明显。基于此,政府需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多措并举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多角度共促产业结构优化。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37 43 0 曹岩 文旅融合视域下长三角“唐诗之路”的诗歌资源、价值及应用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5032 “唐诗之路”是具象的地理之路,更是抽象的诗歌文化集聚空间。长三角地区交通特别发达,水上交通尤负盛名。该地域的大运河航线、长江航线、浙东“唐诗之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以及以宣城为中心、以青弋江为主体的皖南诗路,均蕴藏着丰富的唐诗资源。融唐诗于旅游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满足涉游者随性自适的精神需求,彰显“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取唐诗素材建构物化景观或制作文创产品,创作跨媒介综合艺术作品等,均是激活唐诗记忆以促进文旅融合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44 51 0 程宏亮 尹湛纳希对京杭大运河的书写与寄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9018 清末小说家尹湛纳希在其蒙古文小说《泣红亭》中,把叙事空间从其《一层楼》的府邸花园转向京杭大运河连通的广阔区域。小说的叙事主线随着人物的流动,沿着京杭大运河,在北京、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等运河都城中展开,京杭运河及运河城由地理空间转为情节单元。尹湛纳希在叙事中还有意识地向其蒙古族同胞解释水文知识和典故传说,展现他浓烈的汉文化崇拜,寄托了他在平等、民主思想基础上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深挚情怀。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52 58 0 张云 黄池会盟争先问题研究概述及相关史料新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3023 黄池会盟是春秋末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关于此次会盟谁为盟主,《左传》《国语》的说法截然相反,《左传》云“乃先晋人”,《国语》则云“吴公先歃,晋侯亚之”。黄池会盟的结果关系春秋后期的争霸局势,是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重要史事,且此问题与《左传》《国语》等的史料价值息息相关,因此后世对此公案展开了持续讨论。通过对以往诸家论述的梳理,对文献中史实、语法等方面进行新角度的分析,再参考《左传》史料研究最新成果可以看出,黄池会盟的歃血环节吴国在先的可能性更大。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59 66 0 霍喆 东汉时期东海国相关问题新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5039 围绕着东汉时期东海国的封号、封域以及世系等问题,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对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材料的梳理可知,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前东海国的封域应为鲁与东海,二者皆为国相治理,光武帝通过鲁国属州的调整,相对削弱了东海国的势力,同时达到了优雍东海国的目的,明帝永平元年“还东海”的举措并没有成功。传世文献之所以呈现“鲁国”与“东海郡”的不同记载,是为了区分整个东海国(包括鲁与东海)与单独的“东海国”。献帝建安十七年出现的两个东海国,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献帝将原东海国所辖的东海郡重新分封为新的东海王,原东海国则仅辖鲁郡,成为实际上的“鲁王”。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67 73 0 赵海龙 论宋代邵材传的文本特点及传主形象塑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07 邵材是宋代常州科举文化中的知名人物,也是王安石变法培养的士人。考证邵材传记认为,《邵材家传》是托名蒋之奇的伪作,李焘对《徽宗实录·邵材附传》的认识有误,邵材的政治形象由反对司马光奏谳法向拥护司马光转变。这既有宋代党争影响,也是邵家主动适应政治现实的需要。受文献流传影响,邵材反对司马光奏谳法的形象鲜为人知,拥护司马光的形象广为世人所接受。这对理解《咸淳毗陵志》人物传的编纂原则和宋代党争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有积极意义。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74 80 0 陈立军 离歌与绘事——古代送别图之意境探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8040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送别图是基于送别文学而形成的特殊题材,其所营构的画境、表露的情思脱胎于该主题的文学作品。从送别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早期的送别图除表达离别之意外,还兼具教化功能,之后其在诗画关系转化中开始构建并丰富画境图式。然而,古代送别图的图像意义不限于记录或描绘送别事件本身,还在于凭借画中山水获得精神愉悦,以此涤荡心灵。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81 89 0 张一弛1,王广维2 “立于诗、成于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31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是我国作曲家在“西乐东渐”和“新音乐”思潮的影响下萌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他们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融合西方作曲技法,在吸收我国本土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不断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创作实践。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气质、时代印记,也涵盖了音乐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客观演进过程。研究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可为推进我国当代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理清思路,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90 94 0 刘也愚 “三全育人”理念下推进高校就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7040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全面指导着高校的各项育人工作,就业教育也不例外。当前,高校就业教育面临着全员参与合力不足、全程实施衔接不够、全方位联动不强等困境。高校需要进一步拓宽就业教育的广度、深度和维度,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不断探索就业教育的新路径。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95 100 0 卢长彤 高校精准资助“制度保障策略”的探索和启示——以苏州某高校的实践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112057 精准资助政策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是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苏州某高校探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精准资助策略体系,其中“制度保障策略”的构思、设计、实践以及与其他策略的协同运作,既呈现了这个策略体系的显著效果,也为高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带来了深刻启示,即让精准资助工作在制度的框架内运作,让精准资助工作落到“精准”的实处,让精准资助的策略链条协同运转,让精准资助策略升华为一种资助模式。实践证明,实施精准资助政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开展精准资助策略的探索、研究和大胆创新是保证精准资助工作向着高精准、高质量、高效果目标发展的重要思路。 2023年01月30 00:00 2023年01期 101 106 0 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