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论“三个务必”内涵的深刻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49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出场有其特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语境,深刻总结和汲取了百年大党治党管党的历史经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三个务必”在继承“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新要求,强调顺应时代之变,担当历史重任,以初心使命引领党的建设,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以敢于斗争深化党的建设。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党的生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价值。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 7 0 陆树程a,b李小凡b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回望、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49 坚持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回眸历史,党的百余年反腐败斗争蕴含着丰富的内在逻辑:政治立场彰显责任本位的价值旨趣,功能导向驱动科学方法的联动效应,内外境遇赋能动力机制的高效运转。更为重要的是,百年大党加强反腐败斗争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以廉政道德文化为引领,三是以构建完备制度体系为路径,四是以抓住“关键少数”为要点。这些历史经验必将为新时代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提供有益借鉴。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8 16 0 张卓1,余栋2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挑战与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3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运用尚不充分、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文化教育渠道较为单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因此,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以下路径:加强统筹与保障,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性;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资源;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基本认知;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渠道;以体验式教学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发挥英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机制,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行为认同。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17 22 0 李雅茹 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考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9032 源自民间的歌谣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对民间传统歌谣进行了改编与创作。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民间歌谣融入革命斗争,越唱越多,越唱越广,越唱越响。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革命歌谣在内容上是“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具有鲜明的特征,是革命年代的历史见证,是人民群众的心声唱述,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革命歌声同时代与民族、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起到了宣传教育群众、唤醒革命意识、激发反抗精神、推动文艺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23 30 0 邓登瑶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43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诠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应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角度。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能够以劳动为切点,实现教育生产的有机融合;以劳动为助力,推动文化传承的任务达成;以劳动为抓手,践行“五育”并举的内在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高校应围绕“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重塑劳动教育育人理念;着眼“途径创新”,助力劳动教育方法的多元产出;巩固“理实一体”,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具备稳定的后续人才支撑,即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共向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31 36 0 陈玮 构建我国数字产业金融生态系统的战略路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303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金融是支撑产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和金融服务方式,已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促进产业金融与实体产业在数字化层面实现深度融合并形成运转良好的生态体系,对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参与产融数字化生态构建方面具有强大动力,而产融双方的数字化融合在组织、协作和生态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困境。构建数字产业金融生态系统应当遵循“组织引领—模式重塑—业务创新—科技赋能”的系统性路径框架,通过资源梳理与力量整合,重塑产业金融的平台模式与运营方式,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利用数字科技赋能数字产业金融生态系统的运行。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37 50 0 欧阳文杰1,陆岷峰2 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影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1029 机构投资者行为影响着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Louvain算法为基础识别机构投资者抱团变量,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抱团行为显著降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当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比例增加时,股票定价效率随之降低;股票流动性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相比于熊市,机构投资者在牛市的抱团行为对定价效率的负向作用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为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提供参考。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51 58 0 钱燕,李先阳 “金阊门,银胥门,冷水盘门”考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0018 谚语“金阊门,银胥门,冷水盘门”是由清末和民国时期广为流传的两句谚语“金阊银胥”和“冷水盘门”合并而成。该谚语是对明清时期苏州阊门、胥门和盘门商业区位差异的生动反映。其中,阊门因得天独厚的运河枢纽地位,从明代起发展出繁盛的市廛,并对后来苏州府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产生虹吸效应;胥门受到阊门的辐射,也发展出较为兴盛的商业;而盘门因在交通上处于劣势,市面一直都很萧条冷清。对该谚语的考论,有助于在微观层面深入理解明清时期大运河对苏州府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59 63 0 殷虹刚 建构“地方众人之书”:曹允源与民国《吴县志》体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26 在民国《吴县志》体例的确定过程中,总纂之一曹允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民国《吴县志》分列图、表、考、传“四体”,是对章学诚“六体”说的继承与损益,这主要表现在“去纪去略”和表体“分类相从”。民国《吴县志》体例的特点与曹允源主张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观念有密切联系。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64 68 0 张笑川,王子杰 《猫城记》:软科幻恶托邦的现实推演与人文反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3011 老舍的小说《猫城记》一度受到评论界的冷遇,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文类属性的原因。它是老舍唯一一部描写外太空国度的虚构作品,兼具软科幻的人文性和恶托邦的寓言性,可以归类为一部软科幻恶托邦小说。猫国的国民性与梁启超对旧中国国民性的总结可谓一一对应,将猫国推向了国灭族亡的命运,而这也是当时的中国国情如果持续恶化的一种可能性结局,是老舍对现实的一种恶托邦式推演。同时,老舍怀着感时忧国之情对猫国的出路进行了深刻的人文反思,尽管他明白单打独斗式的英雄人物无法为猫国找到出路,但仍然只寄希望于优秀的领导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人民的力量。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69 74 0 柯英 新世纪亡灵叙事类小说的文本建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1051 新世纪亡灵叙事类小说以长篇体制为主,在结构、情节及叙事层面进行了文本建构策略与模式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死后—死前”和“圆形嵌套”的文本结构以时间和空间维度形构亡灵的叙事轨迹;“重返—离开”及“悬疑—侦破”的情节模式以亡灵的游归和死亡真相的探索,还原现实世界的无力感和死亡的神秘感;“多声部”的叙事复调以错位型的互补建构完整的事件脉络和圆熟的人物形象。与新时期相比,新世纪亡灵叙事类的长篇小说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亡灵想象的空间,以多重的叙事元素设计实现更为完善的文本架构,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彰显出死亡书写背后的时代转型与人性哲思。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75 80 0 韩正路 语言交流中的观点采择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8061 语言交流体现了交流者间的观点采择过程。观点采择有助于交流者准确地理解同伴的思想,并从同伴的角度理解交流内容。观点采择过程既与说者的语言发生过程有关,也与听者的语言理解过程有关。观点采择以“词汇带入”方式建立交流共同基础,它是交流者间的认知校准过程,表现为参照惯例的形成和听者设计特征。未来研究应关注:尝试开发语言交流中观点采择的计算模型;观点采择对交流者移情、合作性和态度的促进;观点采择对交流者动机、记忆和注意过程的影响;观点采择过程中个人认知偏好性和认知共享性之间的权衡关系。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81 90 0 张恒超 样例复杂度与学习形式对不同数量样例学习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0038 为探讨合作学习对复杂样例学习的适用性以及样例合作学习的最佳样例数量,将复杂样例界定为所涉知识多的样例,展开两个实验研究分别探讨不同样例数量下知识数量与学习形式对样例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简单样例,只需合作学习少量样例就能实现较好学习效果,对于复杂样例,则需要合作学习更多样例;样例学习有助于低学业水平学生。合作学习同样适用样例,为促进样例合作学习效果,有必要根据样例复杂度呈现不同数量的样例。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91 98 0 杨翠蓉1,黄玲玉2,袁欢3,周成军2 审美伦理的逻辑演化及功能转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6033 审美伦理是审美现代性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解决现代性之隐忧的重要方案。审美与艺术自律结合之后生成为审美伦理。审美伦理在现代性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审美伦理从艺术场的职业化伦理进一步扩张为审美救世的意识形态化伦理。随着艺术自律体制的终结,审美与伦理的关系逐渐解除,审美走向日常生活,即“日常生活审美化”。从现代性的历史演进以及审美场域的结构变迁分析审美伦理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不同“相位”,有利于审美伦理以清晰、澄明、敞开的姿态呈现在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之中。 2023年07月30 00:00 2023年04期 99 106 0 李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