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深远意义和实践指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2008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矛盾表现为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很好满足。这就需要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把文化振兴作为先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牢牢把握乡村文化振兴这个灵魂,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 7 0 李佳1,2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蕴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1009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文化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现,深刻把握其理论意蕴对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矢志不渝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强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则策略,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8 12 0 畅里鑫 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辩证逻辑及其实践要求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14 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蕴含丰厚深刻的辩证逻辑。全面深刻理解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辩证逻辑,需要在党群融合中认识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在协同推进中把握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在古今联动中明晰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时间尺度,在和合共生中坚守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鲜明立场。正确把握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辩证逻辑并归纳总结其实践要求,对全面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3 18 0 彭陈1,李玉竹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31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需要从规范化管理、融合化发展、数字化赋能、体系化建设等方面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9 24 0 夏阳,徐平平 “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务必”,这既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全体党员的引领与塑造,也是重要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使命,是挖掘“三个务必”思想教育资源的教学之需,是引导青年学生抵御和反对“躺平”无为的时代诉求。要创造性地将“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促进“三个务必”理论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丰富运用课堂叙事、探索启发、社会体验等教学方法;以“四个熔铸”教学格局整体提升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能力和水平。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25 31 0 孙崇明,温波 表现性评价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最美现象”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3001 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入表现性评价,是对思政课教育评价改革的有益尝试。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表现性评价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要作用,阐述了具体的应用流程,即确定学习目标—确定评价目标—设置表现性任务—构建评分准则—实施评价活动,并以“最美现象”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例,设计表现性评价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框架、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表和思政育人评估量表,以期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为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教学实践参考。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32 37 0 张记江 国内流动儿童研究概况、热点与趋势——基于热点可视化的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51 伴随着人口迁移由个体迁移向家庭迁移的转变,流动儿童问题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2001—2022年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的相关文献,探究流动儿童研究概况、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国内流动儿童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多元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发文量变化与同期国家流动儿童相关政策的出台动态保持一致,目前流动儿童研究内容逐渐深入,研究角度呈现多样化;流动儿童研究机构与作者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主要集中在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目前机构合作以相同机构间的内部合作、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主;研究热点与政策结合度较高,以教育、预防接种、社会支持和融入为方向;社会工作、影响因素、社会融入、子女随迁将是流动儿童研究的趋势。流动儿童领域未来研究可以社会生态系统为视角,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微观层面加强教养、教育和交往支持,在中观层面发挥学校、社区和社工站的积极作用,在宏观层面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政策。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38 47 0 徐华,潘金玉,任哲宣 基于个别化矫治建立与完善专门矫治教育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3023 专门矫治教育制度刚刚登上法律舞台,为避免重蹈收容教养制度的覆辙,有必要剖析之前矫治工作存在的法律不健全、形式大于成效、帮扶过于简单粗放等问题,以期在建构专门矫治教育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中得以改善。专门矫治教育制度完善主要依据两个层面:一是触法未成年人的社会化需求;二是整个体系必须与客观条件衔接。任何制度的构建都需与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刑事政策调控下,专门矫治教育既要立足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征,又要考虑体系构建的创新性。因此,我国应基于客观环境建构分级分类处遇机制,通过矫治人格实现个别化矫治,达到对未成年人更好保护与再社会化的目标。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48 55 0 沈颖尹 新时代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8004 以苏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妇女权益保护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妇女政治参与程度高、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效果明显、妇女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已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母乳哺育室等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较好地满足了妇女的需求等方面。对于妇女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从加大性别平等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做好女职工权益维护与用人单位权益维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宣传与执行、扩充公共服务中的“关爱女性”元素等方面着手解决,从而更好地推动妇女权益的保护。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56 63 0 张建明1,陈建兰2 乾嘉时期游幕诗人史善长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12001 江浙士人史善长是乾嘉时期著名的游幕诗人,曾在西北幕游数年。其间,他用诗歌书写边塞的气候、风物、历史遗迹,以及自己所经历的西北回民的暴动。后来,他又入毕沅幕府,耳闻目睹发生于贵州、湖南的苗民起义与湖北的白莲教起义,并用诗歌进行书写。史善长的这些书写,忠实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关于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资料,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使其诗歌创作具有诗史意义。而他的诗歌风格随着幕游地的变迁也相应地发生改变,由幕游之前的“豪宕感激”变为幕游之后的“慷慨激昂”。史善长的诗歌书写在清代游幕诗人中具有典型意义。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64 71 0 李金松 “了解之同情”之后:赵翼《瓯北诗话》论杜甫内容辨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1058 赵翼《瓯北诗话》卷二论杜诗的内容历来受到学界高度评价,然其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辨析杜诗系年时,赵翼在文献上未能充分把握“王洙本”和《钱注杜诗》的渊源,其推理逻辑亦有破绽,存在未通会杜诗便作结论的嫌疑;在对杜诗的具体分析中又受到“诗史”和“无一字无来处”论的束缚。古人论杜的诸多方式与结论对今人影响甚巨。在“了解之同情”之后明了古人的疏失,不仅可以更深刻领会古代杜诗学的面貌,也能纠正杜甫研究中常见的“是古”现象,使今人更加警醒,推动杜诗学深入发展。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72 77 0 李煜东 周汝登的心学与诗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6038 周汝登是晚明著名心学家,其强调心之本体不仅人人具足圆满、不假外求,而且能自然地显化流行为世间万事,即有意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升格为人之自然天性。他将达道成圣之终极理想沉降为现实生活的随处践履,强调道德生命之实现不应摒弃世俗另寻超越,展现出豁达深厚的人生境界。受此心学宗旨影响,周汝登以不言义理的唐诗为触道之机缘,与道学家普遍轻视文学的态度相区别。在诗歌创作中,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困境,于大化迁流的生命律动中显现灿烂光明的心灵境界。周汝登的诗学呈现出心学家的诗歌诠释策略,由其顺心体自然而发的创作态度可见晚明性灵思潮的蓬勃发展。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78 85 0 胡延茹 新时期初当代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建构——以王安忆的《流逝》为考察中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7012 《流逝》中的欧阳端丽、文影及阿毛娘等女性形象塑造,表达了王安忆对传统“家庭妇女”形象、现代“摩登女性”形象及毛泽东时代“劳动妇女”形象等女性形象资源的复杂情感态度与综合思考,如对传统“家庭妇女”形象资源的批判中有顾盼,对现代“摩登女性”形象资源的否定中有承续,对毛泽东时代“劳动妇女”形象资源的肯定中有扬弃,体现了新时期初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建构。这主要是由新时期初社会历史转型的复杂状况、妇女解放政策和思路的延展性,以及女性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决定的。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86 91 0 陈娇华 战后延安文艺精神在上海的迂回传播(1945—1949)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32 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成为国共两党争夺文艺舆论宣传的据点,中共领导的延安文艺加强了对上海地区进步文艺的清理与改造。一方面,通过刊载文章及座谈会等形式对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中间”刊物进行渗透与规约;另一方面,通过批评与反批评的形式对以巴金、李健吾、唐弢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进行改造与团结。这使延安文艺精神在上海形成一种有别于大后方国统区文艺界整风的迂回传播形式。这种传播客观上扩大了延安文艺精神在上海的影响,争取了“中间状态”的文学力量向左靠拢,使其逐渐成为新中国文学阵营的一部分。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92 99 0 黄思颖 场域理论视角下国产动画电影导演创作英雄形象的理路嬗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9021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东西互鉴”的视野下佳作频出,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气象。作为国产动画电影中一种极富感召力的符号载体,英雄形象是中华民族特色与文化形态的独特彰显,而动画电影的导演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场域理论视角进行考察,动画电影场域置身于关系交错的社会空间,外部受到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元场域的影响,内部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主体则通过资本竞争和权力博弈实现力量关系的变动。追求自主性的艺术创作者、市场导向下的商业创作者以及游走于艺术与市场的第三类生产者共同驱动,形成英雄形象本土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生产惯习。 2024年01月30 00:00 2024年01期 100 106 0 严万祺